界面新聞記者 | 龍力
私募不再“卷調研”了?
界面新聞根據Wind數據梳理發現,今年上半年,3445家私募累計調研了3.65萬次,參與調研的私募家數和累計調研總次數相較于2023年高點同比分別減少約20.11%和約42.6%。
同時,今年上半年共有62家私募調研總次數不少于100次,而在2023年上半年調研總次數不少于100次的私募有139家。

數據來源:Wind、界面新聞整理
很多此前熱衷于調研的頭部私募,近兩年的調研熱情也在持續降溫。
Wind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排名前20的私募調研總數均不少于299次,并且其中14家為管理規模超過了50億元的頭部私募。
上述14家頭部私募中,只有盤京投資、高毅資產和淡水泉投資3家今年上半年的調研總次數超過了200次,具體分別為293次、237次和218次,遠低于2023年同期的370次、593次和672次。
趣時資產、和諧匯一資產、汐泰投資、聚鳴投資、敦和資產、重陽投資等今年上半年調研總次數均為100余次,勤辰私募、旌安私募、相聚資本、凱豐投資等今年上半年的調研總次數更是都已經下降到百次以內。

數據來源:Wind、中基協、界面新聞整理
參與調研是包括私募在內的機構投資者們了解上市公司基本面的一個重要途徑。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副所長余洋對界面新聞表示,私募調研上市公司的目的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一是驗證財務與業務真實性,通過實地考察生產車間、供應鏈、客戶群體等,核實財報數據與業務描述的一致性,避免 “財務暴雷” 風險。二是評估管理層與公司戰略前景,通過與高管面對面交流,判斷管理層戰略規劃的可行性以及應對行業變化的能力。三是跟蹤行業景氣度與業績拐點,私募通過調研庫存水平、價格走勢等高頻數據,判斷行業景氣周期位置,把握業績反轉節點。四是規避潛在風險點,發現上市公司隱藏的風險,或行業政策變化的前瞻性信號,及時調整持倉。五是建立長期溝通渠道,對重倉標的持續調研,保持與上市公司的互動,便于后續定增、大宗交易等操作,或在持股期間參與公司治理(如投票權行使)。
“我們始終認為上市公司調研是私募投資決策的根本和最重要環節,為最終投資提供全面的決策依據。”安爵資產董事長劉巖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既然調研上市公司對于私募而言具有重要意義,為什么近年來在A股上市公司總量不斷擴容的背景下,私募整體的調研次數反而大幅下降?
黑崎資本首席戰略官陳興文對界面新聞分析稱,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市場環境變化,當前市場波動大、不確定性增加,投資機會較難把握,私募調研決策更謹慎,即便調研后也未必投資,導致調研意愿降低。二是科技進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私募通過非調研途徑獲取信息更高效、全面,降低了實地調研必要性。三是監管政策趨嚴,對私募調研行為規范增多,提高了調研合規成本與難度,部分私募減少調研以避免合規風險。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余洋還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近年來A股市場經歷多次調整,私募更傾向于采取防御策略或聚焦少數確定性賽道(如新能源、AI),對非核心標的調研積極性減弱。部分行業增長乏力,上市公司業績缺乏亮點,私募調研后難以挖掘超額收益機會,而新興行業頭部企業尚未盈利,基本面調研難度大,也導致調研意愿不足。部分上市公司也更傾向通過線上路演、電話會議等低成本方式與機構溝通,減少了實地調研接待。
劉巖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采訪時則提到,從投資策略角度來看,近年來另類投資策略和量化投資的興起改變了私募的傳統調研方式。量化投資依賴復雜的數學模型和大數據分析,能夠快速篩選出具有潛力的投資標的,減少了對實地調研的依賴。而主題投資策略的流行也使得部分私募更傾向于跟隨市場熱點進行布局,而非深入挖掘個股價值,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調研的需求。
當然,盡管行業整體調研熱情驟降,但是依然有部分私募今年上半年的調研頻率高于往年同期。
頭部私募中典型的比如正圓投資,今年上半年公司調研總次數高達610次,涉及458只個股,2023年和2024年同期公司的調研總次數分別為353次和560次。正圓投資是一家存續期已近10年的老牌私募機構,管理規模為50-100億元。
中小私募中最為“勤奮”的當屬尚誠資產,今年上半年的調研總次數也高達378次,涉及327只個股,高于2023年和2024年同期公司的調研總次數263次和246次。根據中基協披露的信息,雖然尚誠資產早在2007年2月已經成立,不過目前的總規模僅為0-5億元,全職員工數也僅有6人。
私募是A股市場最重要的參與者之一,中基協近日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末,存續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共有8.38萬只,存續規模為5.54萬億元。
由于行業的特殊性,多數私募具體的持倉情況外界無從知曉,不少投資者將調研數據作為了解私募最新動向的重要窗口之一。
多位接受界面新聞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也均提到,私募調研數據對于投資者而言確實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陳興文對界面新聞表示,從投資方向來看,私募調研通常會關注有潛力的行業或板塊,投資者可根據調研數據了解私募關注熱點,為自己投資布局提供方向,例如私募密集調研新能源板塊,可能意味著該板塊有較好投資機會。從市場情緒判斷方面,私募調研總次數變化反映其對市場整體態度,若調研次數上升,表明私募對市場樂觀,投資者可適當增加投資;反之則需謹慎。
不過,余洋對界面新聞表示,私募調研數據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私募調研后未必立即買入,可能存在 “調研池” 與 “持倉池” 的時間差;部分調研為被動參與(如行業會議),不代表投資意向;頭部私募可能通過調研釋放 “煙霧彈”,或利用資金優勢提前布局后再公開調研信息,誘導散戶跟風;不同私募調研偏好往往存在差異顯著。投資者在使用私募調研數據時要保持理性,充分結合公司所在行業景氣度與估值水平,警惕短期調研熱度飆升個股違背基本面的炒作和股價回調風險。
其他受訪人士也都不約而同地提到,投資者不能完全依賴私募調研數據,需要結合多種因素,理性進行投資決策。
實際上,部分調研頻次較高的私募,近年來的業績表現也不樂觀。仍以正圓投資為例,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27日,公司旗下近期有凈值更新的三只產品年初至今的收益率分別為-2.02%、-5.86%和-7.46%,其中兩只產品近兩年的收益率分別為-35.72%和-48.5%,另一只產品成立尚未滿兩年。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